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2007年師資培育工作坊心得



2007年參加醫學人文社會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坊第三場師資培育工作坊的整理,現在回顧,我有進步嗎?

一個好的醫師應該能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並且將這些經驗傳遞給他人。

現在的醫學教育目標,在培養出有六大能力的學生.
1.病患照護能力(Patient care)
2.醫學知識(Medical knowledge)
3.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4.專業態度與特質(Professionalism)
5.執業為基礎之學習與改進(Practice 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
6.醫療體系內之行醫(System based practice)

不論是教育計畫如何進行,最重要的是最後的成果,是否能達成我們的目標。
在計畫之初時必須先了解現況,知道學生的程度及需求,知道哪些是整個系統的問題,而哪些是我們可能可以去改變的。不要一次把所有的能力要求通通放入,由小的可以做得到的部分先開始,同時要有評估的工具及指標,要評估的東西必須具體不抽象,例如評估某些行為(:能主動聆聽病人描述,)。計畫應該由教師群一起參與。
根據我們所要的成果,制定計畫並且進行之後,一定要有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再做修正。

評估方法也是這個研習會的重點。
醫師執照的考試,是屬於知識層面的評估,而我們都知道那只是一個所謂好醫師的最基本。 專業特質的基礎:醫學知識、溝通技巧、醫法倫的知識。需加上四個原則:追求完美、人性、可信賴以及利他,才能達到所謂的專業。
有不少研究討論使用自我評估的方式,但是發現自我評估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少數會低估,因此還是需要外來的回饋。但在提供回饋的過程中,一個很大的挑戰是,人們習慣以自己的相信來詮釋我們所得到的資訊。因此例如如果回饋只來自一個人,受評者可能會認為這只是評量者對他的個人偏見,所以需要多面向多方的回饋。 另外回饋的方式,這也是目前在我們自己醫院執行上最大的困難就是評估者很討厭做任何的書面詳細紀錄,通常是一語帶過,你很好;還可以,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一個好的回饋是能針對特定的行為給予真實的建議或鼓勵。

賴教授最後的總結是
對於我們的工作(教育)應該隨時停下來省思。

如果我們只是期待,他們並不會尊重。
當我們去檢視時,他們才會尊重。

適度的評估是必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